场地描述
该观测场的土壤为潮土,代表了当地的主要土壤类型,施肥水平一般每亩每年使用纯氮30公斤,纯磷12公斤,根据天气和作物情况,小麦一般灌溉2-4次,玉米灌溉1-2次,地下水漫灌,每次每亩80方左右。机械耕地后播种小麦,机械收割,秸秆还田。小麦收获后人工点种玉米,玉米收获后秸秆还田。周边环境与观测场基本一致。
经度范围
E 114°32′53″至 32′55″
场地面积
面积1750㎡,形状为长方形.2004年6月建立,设计使用100年.
排水能力
保证率在70--50%,多雨年份会造成区域性积水,造成粮食减产.
施肥制度
化肥+秸杆还田;小麦基肥磷酸二铵15kg/亩、尿素15kg/亩,施用后耕翻于土壤中,返青追肥撒施尿素15kg/亩;玉米苗肥磷酸二铵10kg/亩、尿素5kg/亩,点施,大喇叭口追肥点尿素15kg/亩。小麦、玉米秸秆全部还田
灌溉制度
根据作物、天气、土壤墒情,利用地下水,每次每亩漫灌60-70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