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和地形地貌
面积78.04万亩,分别占全省耕地和水稻土的0.467%和1.131%。分布于紫色土区低、中山或丘陵沟谷中、下部汇水处,海拔200~800米。遍及重庆、乐山、自贡、成都、雅安、涪陵等市(地)的50个县(区),以潼南、大足、荣县、仁寿、荣昌、江津、富顺、眉山、巴县、井研等县面积较大。
主要性状
该土种成土母质主要由富钙质的紫色砂页岩风化的坡积物发育而成。土体深厚,多在1米以上,地势低,地下水位常年在30-80厘米,部分田块常有冷泉水溢出。加之长期关冬水,土壤处于还原状态,土粒高度分散,呈稀糊状或软块状。犁底层不明显,土体呈深灰或绿灰色,剖面为A's-Pbs-G3型,质地偏重,多为壤质粘土。石灰反应强烈,碳酸钙平均含量达6%左右,pH7.1~8.3。土壤养分除磷素缺乏外,其余均在中量以上。有效微量元素中锌、钼较缺,硼低于缺素临界值。
生产性能
该土种土体深厚,分布部位低,通体潜育,排水难,冷烂,结构差,水耕陷人畜。速效磷、钾缺乏,部分田块少锌,供肥缓慢。水稻前期“坐蔸”严重,后期贪青晚熟,病虫害严重,产量低。常为冬水一中稻的种植方式,亩产水稻150~350公斤。局部地区排渍后可种黄油莱、小麦,亩产油菜40~60公斤,小麦75~125公斤。改良利用上,应开好截流沟、环山沟、排水沟,排除地下水和冷泉水,变一熟为二熟,不易排渍者,应实行半旱式栽培,搞好稻鱼、稻萍综合利用;增施速效磷、钾肥,有针对地补施微肥;选用抗逆力强的品种,栽老健秧,促进早生快发。
典型剖面发生层
发生层名称 |
发生层厚度(cm) |
发生层质地 |
发生层结构 |
详细 |
典型剖面理化性质
发生层次名称 |
层次相对厚度(cm) |
质地 |
有机质(g.kg-1) |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