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1. 归属与分布 砂性黄泥田,属淹育水稻土亚类浅黄砂泥田土属。分布
在浙江海拔500m以下丘陵缓坡,以温州市和丽水地区面积最大,其他地、市均
有分布,共有100.8万亩。
2. 主要性状 该土种由晶屑凝灰岩风化发育的黄泥砂土和细晶花岗岩风
化发育的砂粘质黄泥(均为黄红壤),经淹水种稻发育而成为淹育水稻土。其剖
面为Aa—Ap—C型。土体厚度在1m左右,质地以粘壤土为主,但土体中含含有较
多的石英砂,其含量为45%左右,故称之为砂性黄泥田。土壤剖面自上而下,pH
值和有效阳离子交换量逐步增高。耕层土壤养分含量较为丰富,有机质3.02%,
全氮0.165%(n均为479),全磷含量较低0.046%(n=56),而速效磷含量较高,为10ppm(n=479)
,全钾含量中等偏高,为2.43%(n=16),速效钾77ppm(n535);有效微量元素锌1.36ppm
、铜1.72ppm、铜1.72ppm、铁130ppm、锰26ppm(n均为68)、硼0.16ppm、钼为0.13ppm(n
均为5)。
3. 典型剖面 采自宁海县麻山乡叶家村,山坡梯田,海拔152m,晶屑凝
灰岩坡积物。年均温16.2℃,年降水量1601.2mm,无霜期228天,≥10℃的积温5095
℃。
Aa层: 0—12cm,暗灰黄色(湿,2.5Y 5/2),粘壤土,屑粒状结构,较松,
根系密集,胶膜、锈管状新生体约占土体的7%,pH(H2O)5.8,有机质2.23%。
Ap层: 12—19cm,暗灰黄色(湿,2.5Y 5/2),粉砂质粘壤土,块状结构,
稍紧,中量根系,pH(H2O)5.8,有机质1.72%。
C层: 19—100cm,灰棕色(湿,7.5YR 6/2),粘壤土,大块状结构,紧实,pH(H2O)6.1。
4. 生产性能综述 该土种多为梯田,水利设施差,抗旱能力一般为30—50
天,种植制度为肥—稻—稻、麦—稻两年五熟制。常年粮食亩产500—550kg。
砂性黄泥田耕层疏松,通透性能好,但易漏水漏肥。土壤基础肥力低,有效养
分贫乏,早稻基础亩产310kg(宁波试验)。在改良利用上,主要解决水源不足的
矛盾,除改善水利设施外,在熟制中扩大旱杂粮的比重,以避夏秋干旱。此外
,增加有机肥的投入,配施磷钾肥,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
分布和地形地貌
分布在浙江海拔500m以下丘陵缓坡,以温州市和丽水地区面积最大,其他地、市均有分布
母质
晶屑凝灰岩风化发育的黄泥砂土和细晶花岗岩风化发育的砂粘质黄泥(均为黄红壤)
主要性状
土体厚度在1m左右,质地以粘壤土为主,但土体中含含有较多的石英砂,其含量为45%左右,故称之为砂性黄泥田。土壤剖面自上而下,pH值和有效阳离子交换量逐步增高。
土壤障碍因子
易漏水漏肥。土壤基础肥力低,有效养分贫乏
生产性能
该土种多为梯田,水利设施差,抗旱能力一般为30—50天,种植制度为肥—稻—稻、麦—稻两年五熟制。常年粮食亩产500—550kg。砂性黄泥田耕层疏松,通透性能好,但易漏水漏肥。土壤基础肥力低,有效养分贫乏,早稻基础亩产310kg(宁波试验)。在改良利用上,主要解决水源不足的矛盾,除改善水利设施外,在熟制中扩大旱杂粮的比重,以避夏秋干旱。此外,增加有机肥的投入,配施磷钾肥,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
典型剖面景观
典型剖面采集地点 |
典型剖面高程 |
典型剖面地点年均温 |
典型剖面年降水(mm) |
详细 |
典型剖面理化性质
土种名称 |
发生层次名称 |
发生层序号 |
层次相对厚度(cm) |
质地 |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