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1. 归属与分布 砂泥田,属潴育水稻土亚类麻砂泥田土属。 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的
黄山、宣城、芜湖、池州、安庆、六安等城市,地处山丘沟谷的冲垄、平畈及岗地的中低
,面积158.3万亩。
2. 主要性状 该土种成土母质为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等风化坡洪积物。 植稻历史
悠久,剖面多为Aa—Ap—P—W—C型。部分地处狭谷冲垄和较低洼处的田块,因排水困难,
犁底层、耕层常呈次生潜育化,有程度不同的亚铁反应;潴育层厚40—60cm,灰黄棕色,
中块状至棱块状结构,结构体面上有中至多量锈纹和软小铁锰结核,土体全铁和游离铁含
量较以上各层均高。土壤质地为粘壤土,耕层容重为1.14g/cm3。土壤呈酸性至中性,pH5.
1—6.7,盐基饱和度大于65%,剖面自上而下盐基交换量和饱和度递增, 至渗育层盐基已
趋饱和。土壤保肥能力中等,阳离子交换量10—20me/100g土。土壤有机质、 全氮和磷素
含量中等偏低,速效钾缺乏。据2698个样品分析统计,有机质含量2.36%,全氮0.134% ,
速效磷11ppm,速效钾66ppm。有效性硼含量为0.07ppm(n=7),有效钼为0.12ppm(n=28) ,
均低于其临界值0.50ppm和0.15ppm,属缺或极缺。
3. 典型剖面 采自旌德县乔亭乡汤村,山间盆谷,海拔199m, 成土母质为花岗闪
长岩风化坡洪积物。年均温15.6℃,年降水量1395mm,年蒸发量1325mm,≥ 10 ℃的积温
4912℃,无霜期231天。河沟自流灌溉,绿肥—稻—稻或油菜—稻轮作。
Aa层: 0—21cm,棕灰色(湿,10YR 5/1),粘壤土,团块状结构,疏松, 中量铁锰斑
纹和鳝血斑,多量根系,pH5.1。
Ap层: 21—30cm,灰黄棕色(湿,10YR 5/2),砂质粘壤土,块状结构,坚实,少量铁
锰锈纹,中量根系,pH6.0。
P层: 30—49cm,棕灰色(湿,10YR 5/1),粘壤土,棱柱状结构,稍紧, 中至多量灰
色胶膜,少量铁锰结核,少量根系,pH6.7。
W层: 49—116cm,灰黄棕色(湿,10YR 5/2),粘壤土,棱块状结构,紧实,中至多量
铁锰斑块和结核,pH6.8。
4. 生产性能综述 该土种质地较适中,耕性好,适耕期较长,约5—8天, 施肥见
效快。但保水保肥性差,速效磷、钾和有效硼、钼缺乏。水稻栽后5— 7天即返青发棵,但
中后期常感肥力不足,空秕粒较多,千粒重低,油菜花而不实现象严重。目前多为绿肥(
油)—稻—稻轮作,双季稻年亩产500—600kg,单季稻250—300kg,油菜籽50—70kg。 今
后利用改良上应完善水利设施,拦洪截渗,排灌分渠,防止地表径流冲蚀、淋洗土粒和养
分,有次生潜育的田块还应开沟沥水,降低地下水位,改肥—稻—稻为油(麦)—稻或豆—
稻轮作,增加土壤回旱期,使之脱潜;增施有机肥,提倡秸秆还田,合理配施氮、磷、钾
肥,适当补施硼、钼肥,以培肥土壤。金寨县土肥站1984—1986年试验,氮、磷、钾配比
以亩施氮12.5kg、磷(P2O5)5kg、钾6.6kg的效果最佳,亩产稻谷666kg,增产19.1%。广德
县1984—1985年对有次生潜育的砂泥田,改肥—稻—稻为肥—早稻—秋豆轮作,效果显著,
土壤容重降低0.1g/cm3,孔隙度提高3.6%,青泥层厚度减少5—6cm。
分布和地形地貌
安徽省的黄山、宣城、芜湖、池州、安庆、六安等城市,地处山丘沟谷的冲垄、平畈及岗地的中低
主要性状
部分地处狭谷冲垄和较低洼处的田块,因排水困难,犁底层、耕层常呈次生潜育化,有程度不同的亚铁反应;潴育层厚40—60cm,灰黄棕色,中块状至棱块状结构,结构体面上有中至多量锈纹和软小铁锰结核,土体全铁和游离铁含量较以上各层均高。土壤质地为粘壤土,耕层容重为1.14g/cm3。土壤呈酸性至中性,pH5.1—6.7,盐基饱和度大于65%,剖面自上而下盐基交换量和饱和度递增, 至渗育层盐基已趋饱和。土壤保肥能力中等,阳离子交换量10—20me/100g土。土壤有机质、 全氮和磷素含量中等偏低,速效钾缺乏。
土壤障碍因子
保水保肥性差,速效磷、钾和有效硼、钼缺乏。
生产性能
该土种质地较适中,耕性好,适耕期较长,约5—8天, 施肥见效快。但保水保肥性差,速效磷、钾和有效硼、钼缺乏。水稻栽后5— 7天即返青发棵,但中后期常感肥力不足,空秕粒较多,千粒重低,油菜花而不实现象严重。目前多为绿肥(油)—稻—稻轮作,双季稻年亩产500—600kg,单季稻250—300kg,油菜籽50—70kg。 今后利用改良上应完善水利设施,拦洪截渗,排灌分渠,防止地表径流冲蚀、淋洗土粒和养分,有次生潜育的田块还应开沟沥水,降低地下水位,改肥—稻—稻为油(麦)—稻或豆—稻轮作,增加土壤回旱期,使之脱
典型剖面景观
典型剖面采集地点 |
典型剖面高程 |
典型剖面地点年均温 |
典型剖面年降水(mm) |
详细 |
典型剖面理化性质
土种名称 |
发生层次名称 |
发生层序号 |
层次相对厚度(cm) |
质地 |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