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地点UsageID
373
土壤类型ID
10,417
县市名ID
205
土种名称
淤身两合土
描述
1. 归属与分布 淤身两合土,属潮土亚类两合土土属。 主要呈条带状分布在皖北 黄泛区河流两侧的低洼地段,面积16.9万亩。 2. 主要性状 该土种发育于黄泛冲积母质,剖面为A11—A12—C型。土体15—20cm 以下质地粘重,为壤质粘土,而其上则为粘壤质的两合土。通体石灰反应强烈,碳酸钙含 量10%左右,呈碱性,pH8.0—8.7。地下水位2.0—3.0m,汛期1.5m左右。耕层阳离子交换 量10—20me/100g土,沿剖面阳离子交换量有增高趋势。耕层容重为1.20g/cm3 , 孔隙度 53%左右。据31个样品分析,有机质含量1.13%,全氮0.076%,速效磷7ppm,速效钾177ppm。 3. 典型剖面 采自濉溪县四铺区周陈村,缓斜平地,海拔27.7m,黄泛冲积母质。 年均温14.3℃,年降水量904.6mm,无霜期206天,≥10℃积温4668.8℃。麦—豆轮作。 A11层: 0—16cm,亮棕色(干,7.5YR 5/6),粘壤土,屑粒状结构,疏松,多量根系, 有螺壳等侵入体,石灰反应强,pH8.2。 A12层: 16—24cm,亮棕色(干,7.5YR 5/6),壤质粘土,碎块状结构,紧实,中量根 系,有螺壳等侵入体,石灰反应强,pH8.3。 C1层: 24—42cm,棕色(干,7.5YR 4/6),壤质粘土,块状结构,紧实, 有少量铁锰 斑和结核,少量根系,石灰反应强,pH8.4。 C2层: 42—72cm,红棕色(干,2.5YR 4/8),壤质粘土,块状结构,极紧实, 有少量 铁锰结核,石灰反应强,pH8.3。 C3层: 72—102cm,浊黄棕色(干,10YR 5/4),壤质粘土,块状结构,极紧实, 结构 有胶膜,石灰反应强,pH8.2。 4. 生产性能综述 该土种耕层质地适中,耕性好,适耕期6—8天, 作物出苗齐。 托水托肥,易于作物发棵、发根,中后期多生长稳健,不早衰。但也因心底土粘实,通透 性差,加之地势低洼,雨季易受涝渍。目前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甘薯等作物 为主,一般年亩产小麦250—300kg,玉米300—350kg,皮棉75—90kg。今后利用改良上应 结合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深耕,合理配施氮、磷肥,扩种绿肥,改善排灌条件等。有条 件的地方可推广香椿种植。
分布和地形地貌
主要呈条带状分布在皖北黄泛区河流两侧的低洼地段
面积(公顷)
11,266.67
面积(万亩)
16.9
母质
黄泛冲积母质
剖面构型
A11—A12—C型
有效土体深度
主要性状
土体15—20cm以下质地粘重,为壤质粘土,而其上则为粘壤质的两合土。通体石灰反应强烈,碳酸钙含量10%左右,呈碱性,pH8.0—8.7。地下水位2.0—3.0m,汛期1.5m左右。耕层阳离子交换量10—20me/100g土,沿剖面阳离子交换量有增高趋势。耕层容重为1.20g/cm3 , 孔隙度53%左右。
土壤障碍因子
因心底土粘实,通透性差,加之地势低洼,雨季易受涝渍。
生产性能
该土种耕层质地适中,耕性好,适耕期6—8天, 作物出苗齐。托水托肥,易于作物发棵、发根,中后期多生长稳健,不早衰。但也因心底土粘实,通透性差,加之地势低洼,雨季易受涝渍。目前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甘薯等作物为主,一般年亩产小麦250—300kg,玉米300—350kg,皮棉75—90kg。今后利用改良上应结合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深耕,合理配施氮、磷肥,扩种绿肥,改善排灌条件等。有条件的地方可推广香椿种植。
土地利用
旱地
典型剖面景观
典型剖面采集地点 典型剖面高程 典型剖面地点年均温 典型剖面年降水(mm) 详细

典型剖面理化性质
土种名称 发生层次名称 发生层序号 层次相对厚度(cm) 质地 详细

统计剖面理化性质
省名 土种名称 发生层名称 质地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