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1. 归属与分布 肝土,属粘盘黄褐土亚类粘黄泥土属。 主要分布在安徽省六安、安庆、滁县、芜湖、巢湖、合肥、蚌埠、淮南等地市,地处黄土岗丘的中上部,海拔30—
80m。面积166.5万亩。
2. 主要性状 该土种系下蜀黄土经长期耕种熟化发育而成,剖面为A11—B—Bt型。
Bt层多出现在土体60cm以下,棱柱状或棱块状结构,结构面胶膜和铁锰结核多量。土壤质
地为壤质粘土至粘土,粘粒沿剖面淋淀明显,Bt层粘化值1.20—1.40。阳离子交换量为15
—35me/100g土,盐基饱和度多大于60%,pH5.5—7.5。据900个农化样分析统计, 有机质
为1.45%,全氮0.090%,速效磷为9ppm,速效钾为109ppm。
3. 典型剖面 采自肥西县将军乡李岗村,岗地中 ,海拔57m。下蜀黄土母质。
年均温15.5℃,年降水量971.4mm,无霜期242天,≥10℃积温5004.7℃。
A11层: 0—16cm,浊黄棕色(湿,10YR 4/3),粘土,屑粒状结构,松,多量细孔隙和
根系,pH7.1。
AB层: 16—24cm,浊黄棕色(湿,10YR 5/3),粘土,块状结构,少量灰白色粘粒胶膜
铁锰结核,稍紧实,中量根系,pH7.4。
B层: 24—73cm,黄棕色(湿,10YR 5/8),粘土,棱块状结构,中量灰白色粘粒胶膜,
多量铁锰结核,紧实,少量根系,pH7.5。
Bt层: 73—100cm,黄棕色(湿,10YR 5/8),粘土,大棱块状结构, 多量铁锰胶膜与
结核,少量石灰结核,pH7.9。
4. 生产性能综述 该土种质地粘重,通透性差,难耕难种,作物出苗率仅70—80%,
适耕期3—5天,灌溉水源不足,养分缺乏。目前以种植小麦、大豆、油菜、棉花等作物为
主,一般年亩产小麦150—175kg,皮棉25—40kg。利用改良上应兴修水利,保证灌溉水源,
结合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适当深耕,扩种绿肥及豆类,合理配施氮、磷肥,以培肥土
壤。淮南市用粉煤灰改良该土种,效果较好,亩施1.5—2万kg粉煤灰,作物产量增加 7.5
—15.0%,且土壤物理性状也有良好改善。
分布和地形地貌
安徽省六安、安庆、滁县、芜湖、巢湖、合肥、蚌埠、淮南等地市,地处黄土岗丘的中上部,海拔30—80m。
有效土体深度
Bt层多出现在土体60cm以下,棱柱状或棱块状结构,结构面胶膜和铁锰结核多量。
主要性状
该土种系下蜀黄土经长期耕种熟化发育而成,剖面为A11—B—Bt型。Bt层多出现在土体60cm以下,棱柱状或棱块状结构,结构面胶膜和铁锰结核多量。土壤质地为壤质粘土至粘土,粘粒沿剖面淋淀明显,Bt层粘化值1.20—1.40。阳离子交换量为15—35me/100g土,盐基饱和度多大于60%,pH5.5—7.5。
土壤障碍因子
质地粘重,通透性差,难耕难种,作物出苗率仅70—80%,适耕期3—5天,灌溉水源不足,养分缺乏。
生产性能
该土种质地粘重,通透性差,难耕难种,作物出苗率仅70—80%,适耕期3—5天,灌溉水源不足,养分缺乏。目前以种植小麦、大豆、油菜、棉花等作物为主,一般年亩产小麦150—175kg,皮棉25—40kg。利用改良上应兴修水利,保证灌溉水源,结合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适当深耕,扩种绿肥及豆类,合理配施氮、磷肥,以培肥土壤。淮南市用粉煤灰改良该土种,效果较好,亩施1.5—2万kg粉煤灰,作物产量增加 7.5—15.0%,且土壤物理性状也有良好改善。
典型剖面景观
典型剖面采集地点 |
典型剖面高程 |
典型剖面地点年均温 |
典型剖面年降水(mm) |
详细 |
典型剖面理化性质
土种名称 |
发生层次名称 |
发生层序号 |
层次相对厚度(cm) |
质地 |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