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1. 归属与分布 薄黄赤渣土,属酸性粗骨土亚类酸石砂土土属。主要分布在湖北省的
襄樊、郧阳、黄冈、武汉等地(市)低山间平岗的过渡地带,低丘的坡顶、坡中及盆地边缘地
段。面积120.1万亩,其中耕地0.4万亩,林荒地119.7万亩。
2. 主要性状 该土种母质为红色砂岩、砾岩风化的残坡积物。因表土中夹杂着30—50%
砾石、碎屑等半风化物,故得名为渣土,群众俗称为“红石鼓”。剖面为A—C型,土体厚度
<60cm。表层14cm左右,呈暗红棕色或淡红棕色,通体砂粒含量70%左右,粘粒小于10%。质
地粗糙,结构性差,土壤贫瘠,是一种幼年土壤。pH6.0—7.0。阳离子交换量6.6—8.8me/1
00g土。据8个剖面样分析结果统计:A层有机质含量1.50%,全氮0.082%,全磷0.143%,全钾
1.65%,碱解氮68.8ppm,速效磷13.3ppm,速效钾123.9ppm。
3. 典型剖面 采自随州市洛阳乡建国回村梅家湾。海拔720m。母质为红色砂岩风化坡
积物。年均温15℃,年降水量1051.2mm,≥10℃积温5014℃,无霜期230天。
A层:0—30cm,暗红棕色(湿,5YR3/6),重砾质砂壤土,粒状结构,松,根系多。
C层:30—60cm,浊红棕色(湿,5YR5/4),重砾质砂壤土,块状结构,紧,少量根系。
4. 生产性能综述 该土种所处部位较高,水土流失严重,部分基岩裸露,土体浅薄,
土壤中含有较多的母岩半风化物。耕作困难,水肥条件差,易受旱涝影响,作物产量极低,
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及其他旱作物。林荒地因土层薄,养分贫乏,林木成活率低。改良利
用上,耕地应采取等高“沟种技术”,改土培肥,发展桑、果、间套马铃薯、豆类、玉米,
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对部分不宜耕作的土壤,应退耕还林还草,林荒地应尽快发展一年或
多年生的草灌,耐瘠速生树种如泡桐、槐树等,增加绿肥覆盖,种草养畜,注意引进优良品
种,如红安县引进黑麦草、红花苜蓿、野茅等良种,鲜草单产2500kg斤左右,是天然草场产
量的2.5—10倍。英山县1210亩改良草场去劣留优,引进良种,鲜草产量提高3—4倍。
分布和地形地貌
低山间平岗的过渡地带,低丘的坡顶、坡中及盆地边缘地段
主要性状
表层14cm左右,呈暗红棕色或淡红棕色,通体砂粒含量70%左右,粘粒小于10%。质地粗糙,结构性差,土壤贫瘠,是一种幼年土壤。pH6.0—7.0。阳离子交换量6.6—8.8me/100g土
生产性能
该土种所处部位较高,水土流失严重,部分基岩裸露,土体浅薄,土壤中含有较多的母岩半风化物。耕作困难,水肥条件差,易受旱涝影响,作物产量极低,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及其他旱作物。
典型剖面景观
典型剖面采集地点 |
典型剖面高程 |
典型剖面地点年均温 |
典型剖面年降水(mm) |
详细 |
典型剖面理化性质
土种名称 |
发生层次名称 |
发生层序号 |
层次相对厚度(cm) |
质地 |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