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土种名称
巴邱黄泥田
亚类名称
淹育水稻土
土类名称
水稻土
描述
1. 归属与分布: 巴邱黄泥田,俗名死黄泥田,属淹育水稻土亚类浅黄泥田土属。所处地形多位于低丘岗地坡麓的排田。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吉安、南昌 、抚州、赣州、新余等地市,其中以吉安地区面积较大,共12.74万亩。 2. 主要性状:该土种母土为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红壤,剖面为Aa—Ap —C型。除具有较明显的耕作层外,犁底层薄且不明显,其下部为紧实粘重的母 土和网纹层,母土形成的胶膜和结核仍十分明显。质地较粘重,土壤容重较高 ,通透性差。土壤pH在5.5左右,呈酸性反应,有效阳离子交换量低。据97个农 化样测定结果统计,有机质1.72%,全氮0.104%,碱解氮81ppm,速效磷6ppm, 速效钾63ppm。养分含量低,其中磷、钾缺乏尤为突出。综合上述情况,母质特 性对淹育性黄泥田的肥力和耕性的影响是很明显的。由于耕作粗放、熟化度低 ,母质的酸、瘦、粘等特点仍未得到彻底的改变。 3. 典型剖面: 采自峡江县巴邱乡,低丘缓坡排田,海拔约160m,母质为 第四纪红色粘土坡积物。年均温17.7℃,年降水量1558mm,无霜期267天,≥10 ℃的积温5616℃。 Aa层: 0—12cm,亮黄棕色(干,10YR 7/6),粉砂质粘壤土,小块状结构, 有较多根系,有锈纹。 Ap层: 12—16cm,亮黄棕色(干,10YR 7/6),粉砂质粘壤土,块状结构, 紧实,有少量锈纹和胶膜。 C层: 16—60cm,橙色(干,7.5YR 6/8),粘壤土,大块状结构,紧实,有 暗红色胶膜及软结核,根系极少。 4. 生产性能综述: 该土种一般地形位置较高,耕作不便,特别是山区的 排田、梯田,农民称高坎田,水源不足,往往影响农业利用,多数只种一季早 稻,或早稻—大豆—绿肥轮作。水稻单产很低,亩产在200—250kg,属低产田 类型。该土种耕层浅薄、粘重,耕性粘板,群众称死黄泥,作物生长前期缓慢 ,发棵差,加之养分含量低,肥力差,产量低。低产的主要原因是水和肥,目 前一些地区采取封山育林,减少水土流失,兴修(或修复)山塘水库,解决灌溉 水源不足,提高抗旱(伏、秋旱)能力,以及种好绿肥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地形地貌
所处地形多位于低丘岗地坡麓的排田。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吉安、南昌、抚州、赣州、新余等地市,其中以吉安地区面积较大
面积(万亩)
12.74
母质
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红壤
剖面构型
Aa—Ap—C 型
有效土体(cm)
主要性状
除具有较明显的耕作层外,犁底层薄且不明显,其下部为紧实粘重的母土和网纹层,母土形成的胶膜和结核仍十分明显。质地较粘重,土壤容重较高,通透性差。土壤pH在5.5左右,呈酸性反应,有效阳离子交换量低。
农化性质
据97个农化样测定结果统计,有机质1.72%,全氮0.104%,碱解氮81ppm,速效磷6ppm,速效钾63ppm。养分含量低,其中磷、钾缺乏尤为突出。综合上述情况,母质特性对淹育性黄泥田的肥力和耕性的影响是很明显的。由于耕作粗放、熟化度低,母质的酸、瘦、粘等特点仍未得到彻底的改变。
土壤障碍
一般地形位置较高,耕作不便,特别是山区的排田、梯田,农民称高坎田,水源不足,往往影响农业利用
生产性能
该土种一般地形位置较高,耕作不便,特别是山区的排田、梯田,农民称高坎田,水源不足,往往影响农业利用,多数只种一季早稻,或早稻—大豆—绿肥轮作。水稻单产很低,亩产在200—250kg,属低产田类型。该土种耕层浅薄、粘重,耕性粘板,群众称死黄泥,作物生长前期缓慢,发棵差,加之养分含量低,肥力差,产量低。低产的主要原因是水和肥,目前一些地区采取封山育林,减少水土流失,兴修(或修复)山塘水库,解决灌溉水源不足,提高抗旱(伏、秋旱)能力,以及种好绿肥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土地利用
水田
耕层养分
土地利用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详细

耕层速效微量元素
有效锌(mg/kg) 有效铜(mg/kg) 有效硼(mg/kg) 有效钼(mg/kg) 有效铁(mg/kg)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