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1. 归属与分布:乌黄泥土,属潴育水稻土亚类黄泥土田土属。 分布在江苏省太湖
平原的平田和圩区中的上框田,海拔2—4m左右,以常熟、宜兴、溧阳等县面积最大, 共
有57.5万亩。
2. 主要性状:该土种发育于次生黄土状湖积物母质,是湖滨、 圩边等较高地段的
土壤,剖面为Aa—Ap—W型。由于分布位置在黄泥土向乌泥土过渡地段, 土体颜色以暗黄
棕到暗棕灰色为主色。1m土体质地基本一致,通体为壤质粘土,pH6.5—7.1,耕层向下pH
增高,潴育层上段以上有弱亚铁反应,犁底层向下锈斑逐渐增多,颜色仍较暗,有较多的
铁锰斑、胶膜;氧化铁的晶胶率犁底层为耕的1.73倍,潴育层上段为耕层的8.91倍,下段
为耕层的9.38倍。据61个剖面样分析,耕层有机质2.92%,全氮为0.173%,全磷0.052% ,
速效磷7ppm,速效钾78ppm,阳离子交换量为19.0me/100g土(n=61)。
3. 典型剖面: 采自常熟市芦荡乡湖溪村,海拔 3.8m,平田,黄土状母质。 年均温15.5℃,年降水量1036mm,无霜期242天,≥10℃积温4833℃。稻—麦(油)轮作。
Aa层: 0—18cm,棕灰色(10YR 4/1),壤质粘土,块状结构,疏松,有白色螺壳, 弱
石灰反应,轻度亚铁反应。
Ap层: 18—29cm,灰黄棕色(10YR 5/2),壤质粘土,块状结构,紧实,有白色螺壳,
锈斑较多,无石灰反应,有弱亚铁反应。
W1层: 29—61cm,棕灰色(10YR 5/1),壤质粘土,棱块状结构,较紧实,有较多锈斑,
灰色胶膜,有弱亚铁反应,有白色螺壳。
W2层: 61—100cm,暗棕色(10YR 3/3),壤质粘土,棱柱状结构, 有较多铁锰锈斑,
少量结核和胶膜,无石灰、亚铁反应。
4. 生产性能综述: 该土种耕性较好。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土壤肥力高, 养分贮
量大,后劲足,以稻—麦轮作为主,年亩产粮食700kg左右。今后在培肥利用中要注意明、
暗沟结合,增加土壤内排水能力,坚持秸秆还田,合理配施磷、钾肥。
地形地貌
江苏省太湖平原的平田和圩区中的上框田,海拔2—4m左右,以常熟、宜兴、溧阳等县面积最大
主要性状
由于分布位置在黄泥土向乌泥土过渡地段, 土体颜色以暗黄棕到暗棕灰色为主色。1m土体质地基本一致,通体为壤质粘土,pH6.5—7.1,耕层向下pH增高,潴育层上段以上有弱亚铁反应,犁底层向下锈斑逐渐增多,颜色仍较暗,有较多的铁锰斑、胶膜;氧化铁的晶胶率犁底层为耕的1.73倍,潴育层上段为耕层的8.91倍,下段为耕层的9.38倍。
农化性质
据61个剖面样分析,耕层有机质2.92%,全氮为0.173%,全磷0.052% ,速效磷7ppm,速效钾78ppm,阳离子交换量为19.0me/100g土(n=61)。
生产性能
该土种耕性较好。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土壤肥力高, 养分贮量大,后劲足,以稻—麦轮作为主,年亩产粮食700kg左右。今后在培肥利用中要注意明、暗沟结合,增加土壤内排水能力,坚持秸秆还田,合理配施磷、钾肥。
耕层养分
土地利用 |
有机质(%) |
全氮(%) |
全磷(%) |
全钾(%) |
详细 |
耕层速效微量元素
有效锌(mg/kg) |
有效铜(mg/kg) |
有效硼(mg/kg) |
有效钼(mg/kg) |
有效铁(mg/kg) |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