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性描述
三江平原位于北纬43°49′55″--48°49′56″,东经129°11′20″--135°6′之间,包括完达山以北松花江 、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低平原和完达山以南乌苏里江及其支流与兴凯湖冲积湖积形成的平原。总面积10.89×104km2,其中平原面积占61%,,山区面积占39%。通常意义上的三江平原是指其平原面积部分,广阔的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土质粘重,河流形成的一、二级阶地上,分布着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碟形,线形和不规则形洼地,其上广泛发育着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宽阔的河漫滩则几乎全部的沼泽湿地所覆盖。平原中的沼泽湿地面积达1.92×104km2,约占平原面积的三分之一。沼泽湿地是其最主要的自然景观之一,也是我国淡水沼泽湿地分布最集中连片的地区之一。
三江平原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多雨,冬季寒冷。年平均气温2-3°C,7月份平均气温21-22°C,1月份平均气温-18°C,年降水量在550-650之间,雨热同季,相对湿度夏季高达70-80%,冬季极端严寒,冻结期长达5个月,这种天气气候条件虽然不利与植物残体分解,却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有利于沼泽湿地的发育形成。本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度较小,河底纵比降小,因而河流河漫滩较宽广,且大多为喜湿植被所覆盖,形成大面积的河漫滩沼泽。
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位于三江平原腹地,黑龙江省同江市境内,毗邻三江平原沼泽湿地自然保护区,地理坐标位于北纬47°35′,东经133°31′,实验区面积约100hm2 ,为一人工闭合集雨区,海拔高度在55.4-57.0m之间,实验场内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坡降在1/5000,主要由各种洼地、低地、平地组成,微地貌比较复杂。场内洼地常年积水,积水深度一般在0.5-1米之间,低平地季节性积水,主要土壤类型有草甸沼泽土、腐殖沼泽土、潜育沼泽土和白浆土,主要的植被类型有毛果苔草,漂筏苔草、小叶章等。实验场内设有自动气象观测系统一套,并人工补充观测大气降水,水面及沼泽蒸发,地表积水,地表径流通过径流堰观测。